苏州的西瓜轶事

Connor 币安APP 2025-08-18 11 0

整个夏天离不开西瓜,我不由想起有关西瓜的一些趣事。

当年太仓一致堂斜对面有爿水果店,我家吃不完的葡萄、枇杷和梅子等,老板就来收购,一来二去就熟了。一次正在他店里玩,进来一位光头顾客挑西瓜,只见他屈起手指,老练地用指关节朝最圆的那只瓜上轻轻一叩,“笃”的一声,他吃不准,问老板:“这瓜甜不甜,熟不熟,价格多少?”老板答非所问:“自摸就便宜一些。”买主说:“要是‘白板’我就不要。”老板拍胸说:“你放心,我的西瓜绝对是清一色的万子,一刀下去,个个都放炮。”于是买主说:“好,相信你,就这个。”我当时听得一脸傻呆。后来才知道是麻友,对话用的是麻将术语:“自摸”是指自己挑选,“白板”就是生瓜,“万子”是红瓤,“放炮”指的是熟得可以炸开。

牛奶小天才 摄

小时候鹿河的亲戚有时会送来马棱瓜,皮极薄,小巧而甜。听祖母说这种瓜也叫“警雷瓜”,因为雷声轰隆一响,它会闻声开裂。长大后看到清王祖畲主撰的《太仓州志·卷三·物产》中确有记载:“西瓜出双凤者佳,名徐家青。又一种皮最薄闻雷即破裂的瓜名马棱(铃)瓜,亦名警雷瓜,瓤有红白黄三色。”在苏州读书时,还听同学说苏北有一种“爆炸瓜”,因皮薄而脆、手碰到皮往往会炸开而得名,但相比于听到雷响隔空会炸的太仓警雷瓜那就略逊一筹了。这种瓜产量不高,所以只能尝尝鲜。

当年我家买的西瓜主要是乡下亲戚摇船送来的“解放瓜”。船停泊在新华街路南的致和塘正对我家大门的一个水桥旁,缆绳缠绕在水桥边的大树上。他们将西瓜装筐后,一担担挑上岸,横穿新华街,进入一致堂大门,再到我家的客厅,停下担子,把西瓜一只只码放在靠墙的八仙桌下。而对面水果店进西瓜时,由于不需要穿过新华街,所以往往采取抛瓜接力赛。船只靠岸后,架上一块跳板,一人将舱内西瓜一只只抛给立在跳板上的人,跳板上的人再传抛给立在岸上的人,岸上接瓜者将瓜放入竹箩筐,放满后过秤,水果店的账房先生看秤、记账,然后由两个壮劳力将瓜抬入水果店摆样出摊。那时抛接西瓜的场面特别吸引孩子,我们往往如看西洋镜似地跑去盯着看。水果店除进解放瓜外,还有平湖瓜,黄瓤、特甜。因为是椭圆形,所以抛接难度比解放瓜大,犹如在抛接橄榄球,须格外小心,难免有失手西瓜落地的情况。此时如果瓜仍成形,则降价出售。如果碎成大块,则切片后摊在木板上出售,同时兼做西瓜的招牌。记得伙计的叫卖声很有趣,“沙喇里甜瓜——2分洋钿一片”。我们小孩认为是“沙漠里的瓜”,其实是指西瓜既沙(熟)又甜。那时有不少人买切片西瓜,伙计一边吆喝,一边用蒲扇赶苍蝇。实在碎得严重,我们就有口福了,老板会让伙计们当场分食,看到小孩也会递上一块。

苏州的西瓜轶事

展开全文

苏报融媒记者 陆宇其/摄

一般在盛夏上午八九点钟时,祖母会指派我们把西瓜装入洋棉袋,里面放块石头,用细绳系住袋口再用长绳吊入井中,让其沉下水面至少半米左右,将绳系在井边的树根上。这样后面人家来吊水时,吊桶不会碰到西瓜。中午时分拿上来食用,沁人心肺。汪曾祺在《夏天》一文中说:“西瓜以绳络悬于井中,下午剖食,一刀下去,咔嚓有声,凉气四溢,连眼睛都是凉的。”即是描写此情景。而这种冷却法,太仓俗称“落沉”。后来看到金圣叹轶事,在所列人生33件快事中,盛夏吃西瓜位列十七,金老先生说:“夏日于朱红盘中,自拔快刀,切‘绿沉’西瓜——不亦快哉。”接着解释“绿沉”二字:“无关西瓜之形色,而是指食用前,将西瓜悬于井中浸泡片刻,然后取而食之,凉甜爽口,丝丝入心。”一般认为由于“绿”“落”音近,太仓将“绿沉”叫作“落沉”了。但既然“无关西瓜之形色”,那时又无绿色食品概念,称“绿沉”显得没有道理,所以我倒觉得极可能是金老先生将太仓“落沉”误作“绿沉”。

吃西瓜时,首先要瓜分,祖母会把西瓜切成立起来的三角形西瓜片,放在餐桌中央。边上置一只面盆,让大家吐瓜籽、丢瓜皮。吃罢西瓜,祖母把西瓜皮收拢,削脱一层绿皮和一层瓜瓤,留雪白的一层切成寸长细条,用盐腌一两个钟头(或一晚上),捞出来沥干,浇上酱麻油,再摆点糖拌一拌,制成一盘凉拌西瓜皮,吃起来刮辣生脆。当然,那时主要是生活紧巴,大家讲究“做人家(节俭)”。西瓜皮毕竟是吃剩下的,开始我很排斥,祖母就对我科普,告诉我西瓜皮清热、解毒、利尿等药效不仅更胜瓜瓣,而且还与青霉素的发明有关。1928年,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能杀菌,但他未能将其提纯用于临床。1941年澳大利亚病理学家弗洛里路过水果店,看到他们丢弃的烂西瓜皮上长有绿色霉斑,受到启发,尝试从西瓜皮中提取绿霉培养,结果从绿霉里得到了青霉素。青霉素在二战末期横空出世,救治了大量盟国士兵。弗莱明、弗洛里和钱恩因也因“发现青霉素及其临床效用”而共获诺贝尔奖……听完故事,我只好乖乖就范。

(原载于《姑苏晚报》2024年09月01日 A08版)

作者:陆钟其

编辑:婉安

评论